近年来,随着模具行业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人力成本以及土地价格等各类生产要素的上涨,模具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其中作为模具生产基础的国际大宗商品、国外优质钢材、能源价格上升,给模具企业尤其是依赖进口原料的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记者在采访多家模具企业后发现,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挤压了模具企业的利润空间,如何在微利时代生存成为企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黄岩工业用地供给紧张,巨大的供需缺口导致土地价格始终处于高位,制约了黄岩模具产业甚至整个区域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
面对行业“痛点”,黄岩不少模具企业积极应对,转“痛点”为“机会点”。
成立加工协会,打击行业恶性竞争
作为“模具之乡”, 黄岩模具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当地工业经济结构中的核心主导产业之一。但事实上,内部的恶性竞争及拖欠账款的情况,一直暗流涌动,对于模具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散的企业而言,有时候这些问题就成了“致命伤”。
“举个例子,一个模具有20多道加工程序,成本费占70%至80%,假设成本要50万元,一些企业报价35万元甚至30万元就接单,甚至连亏本都愿意做,加工市场存在的恶性竞争也就出现了。”黄岩模具加工协会会长符贤伟告诉记者。
据了解,尽管当地不乏一些水平优异的模具龙头企业,但部分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受资金、场地、技术、信息交流等诸多因素的局限,很难引进先进的制模技术及先进的制模设备。集中生产一些中、低档模具,甚至不惜以低价揽活,造成中低档模具市场内部竞争加剧,加剧了地方产业资源的内耗。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5年底,黄岩新成立了模具加工协会,该协会涵盖行业链上下游大小加工户,他们积极参与打击“老赖”,如今,模具行业内恶性竞争有所缓和,拖欠账款的人少了,不少加工企业主都考虑新添机床,加班加点工作。
其中小企业主获益最丰,比如黄岩精旺模具厂原先只有3台机床,如今已新置办了两台机床。 “之前行业不景气,僧多粥少,接到的单子少,机床又一直运转,赚的钱可能还抵不上成本费。不要说买机床,不少同行都把原有的机床转卖出去抵账。”该厂厂长牟先生说,打击“老赖”后,很多企业的资金得以回转,生产链也盘活起来,行业好了,他也有足够资金购买机床赶订单。
添置新型高端设备,提高产品精度
有些企业为了争取订单,故意压低采购成本,这也许能够缓解一时的困境,但不是健康的发展模式,那么模具企业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由于模具行业本身具有特殊属性,特别是单套产品占用成本、人力、时间等巨大,产品质量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另一方面,模具作为下游加工制造行业的基础设备,其精度、准确性、稳定性、智能水平等指标也决定了后端产品的质量水平,这也对模具加工制造企业的质量管控以及管理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精诚时代集团考虑到以上问题,实施蓝海战略,开始琢磨如何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模具小镇投资建设“梦工厂”,这里的生产工艺可以媲美世界一流的精加工技术。
据了解,这个新型工厂采用地热系统和新风系统,打造恒温车间,以满足高端设备以及工作人员对环境的要求,确保加工工艺的精确度。
“每个加工中心都是全封闭式的,涵盖铣、钻、镗多个环节,只需要一个工人负责操控。” 精诚时代集团行政副总经理陈福蓬介绍说,引进这些设备,起码能让他们省去30%人工费用,产品的精细程度将提升好几个台阶。
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在硬件上跟上高质量的水准。陈福蓬告诉记者,这几年精诚时代陆续引入冈本精密平面磨床、日本北村加工机床等先进设备,通过企业ERP管理系统和车间MES管理系统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
如今,精诚时代集团加工精度从0.06微米提高到0.003微米,在挤出平模头这个细分领域独占鳌头。拥有50多项国家专利成果,模头产品在国内中高端市场占有率已超70%。
从手工制造逐步迈向数字化制造
为提升精工制造能力,不少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整合智能模具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模具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还有不少标杆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在中国陶氏模具集团生产车间,员工们正按照“模具管家”生产要求进行标准化操作。而在公司的管理部门办公室,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电脑,便可看到车间所有设备运转情况。
“一般的模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分别是质量、成本和周期,‘模具管家’就是为解决这三方面问题而开发的。”中国陶氏模具集团模具事业部总经理张文豪说。
据了解,该软件的应用能够时时在电脑中看到每副模具加工过程的成本增加变化,自动诊断出一线员工违规操作行为,一般质量异常会判断自动报警并在车间电子屏和相关责任人手机上发布。
据了解,成本浪费是所有模具老板的痛点,尤其是返工、零部件质量问题及错误加工造成质量问题导致的成本浪费。这套软件制造过程的核心是成本智能管控能力,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现在利用这套智能系统,生产设备利用率提高25%,产品次品率下降30%。不仅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在精准加工的同时,还能辅助绩效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无形之间提高了。”张文豪说。
“通过软件控制,生产设备的寿命也有所提升,按压模一开一合算一模来计算,假设原先一台机器最多模数500万模,现在模数可提高30%。”陶氏模具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利用软件控制产品加工过程,每年他们会花费数百万元购买国际高端设备用于检测,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生产效率提高了60%。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3D打印技术、多元素渗透技术等新兴技术与模具生产制造各环节的融合应用带来了技术上的倍增效应,特别是智能制造技术为模具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标签: 加工;模具企业;高端设备;模具行业;制造